实体经济不好真的和电商有关吗?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。很多人觉得实体经济和电商有很大的关系?这个说法不正确,关系是有的,但是很大的关系,就不一定了。
但我从几个老百姓的谈话来反映一下实体经济和电商之间的关系。
一个老年人说,我现在都在网上买一些生活用品,便宜。同样的牙膏,实体店都是10元以上,二十的也大把,网上购买只要5元,比网上贵了2倍以上。
在我们刚刚入行开始工作的时候,上级或导师通常会给我们提供一份所接手系统的框架架构图,告诉我们这个系统现在是这样、这样的,哪里存在这个、那个问题,所以需要我们做这个、做那个。
过了一段时间,你成为了一个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,上级安排你负责另一个系统模块,当前业务反馈了很多问题或者需求,希望产品有所规划。这时候,你需要梳理当前系统的框架架构图,知道当前业务为什么会反馈这么多问题,这些问题根源何在,然后一个一个对症下药,药到病除。
又过了几年,你成为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产品专家,上级希望你规划一个新的系统模块,来支持新的业务发展,你需要思考用最快、最简单、最通用的方法,满足业务的过去、现在、以及将来的诉求。所以,你需要绘制一个新系统的框架架构图,保证他的迭代和发展是可持续的,而不是两三年后就得重构。
低速、微利时代到来,电商们终于认清了这个事实。8月26日,拼多多发布二季度财报,总营收同比增速85.65%,净利润同比增速144.2%。看似仍在保持高速增长,股价却一度跌了30%。
资本市场不买单,主要有两点原因:一是财报数据不及市场预期,拼多多最终季度营收970.6亿元,此前,市场对拼多多营收预期为999.85亿元。二是在财报电话会上,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、联席CEO赵佳臻表示,“竞争环境的加剧是电商行业的主旋律,高收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。”也就是说,即便拼多多目前仍保持高速增长,但增长已经放缓,且未来有可能持续放缓。
目前,淘宝天猫、京东零售、拼多多、唯品会的财报都已披露,从这些财报中,我们可以发现,零售电商已经进入低速时代,营收、利润增速放缓的不仅是个别企业,而是整个行业。
“卖100万退70万~80万,今年就是不停的发货,不停的收到退货,再重新熨烫衣服发货, 回头一看,最后还是剩一堆库存”,一位女装电商商家告诉Tech星球,今年女装整体退货率提升了20%左右,像她一样的中小商家,只要不赔,就算赚到了。
这并非个例,自618年中购物节以来,关于女装电商高退货率的讨论居高不下。尤其是,淘宝女装店“少女凯拉”拖欠300多位供货商的货款疑似跑路,抖音女装店“罗拉密码”宣布停播闭店,它们的店铺粉丝量都达百万级别,前者更是年销量曾经高达十几亿,还曾在米兰国际时装周得过大奖。
随着这些平台头部品牌的暴雷,越来越多的女装商家发现账算不过来,他们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出后台数据,卖得越多、亏得越多。
另一端,消费者也感到无奈,他们吐槽收到的衣服“货不对版”,商家设置五花八门的预售,衣服价格在提升,但质量却越来越差。
比唱衰618GMV战绩更可怕的是,今年谈论618的声音都少了很多,甚至有观点说电商行业逐渐沦为了“垂暮”行业。
无论平台、商家都大刀阔斧地调整了策略,但是收效甚微,背后是电商增长红利不再。
一方面,平台的低价常态化。当价格越杀越低,但销量没有对应增长的时候,平台的整体生态也就岌岌可危了;
另一方面,大而全的选品模式和短平快的买量模式,只是商家的“肾上腺素”。虽然阶段性的取得了一些结果,但并未解决根本性的问题,长线看反而加剧了商家的焦虑。
大多数商家都明白,在现有的存量中无休止的内卷,永远不可能破局。但大家在苦苦追寻的“耶路撒冷”真的存在吗?
实际上,商家们可能已经在用脚投票寻找新平台的机会。数据显示,2023年,视频号品牌商家入驻数量增长281%。
正值618大促前夕,义乌的电商经营者杨柳为了一单售价9.9元的T恤的退款争议,特地从义乌动身前往威海,想当面向仅退款的买家问原因。买家以商品非纯棉为由提出退款,但杨柳回顾商品描述,发现并未标注纯棉材质。
此次事件不仅让杨柳感到困扰,更让他意识到近期类似的无理退款情况有所增加,每日店铺均面临数十起此类退款申请,累计起来数量颇为可观,对店铺运营造成了影响……
在电商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,低价竞争与消费者体验成为了商家们竞相追逐的焦点。然而,随着商品质量参差不齐、夸大宣传等问题频发,一种名为“仅退款”的售后服务机制应运而生,它如同一把双刃剑,既保护了消费者权益,也引发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新一轮争议。
近日阿里巴巴旗下千牛头条发布的一条消息,引起了电商从业相关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下面是消息评论区的一些真实评论,摘抄如下:
“本人对以上规则表示质疑,非常不合理”
“全是学的抖音”
“天猫这样搞,让子弹飞会吧。从古至今哪里能听到说模仿还能超越的。现在的阿里一点创新都没有了。已经没有刚刚之前的热情了”
质疑和否定的情绪偏多;
除了质疑的情绪外,也有一些理性的批判:
“阿里的措辞给自己做了辩护,其实意在控制流量外溢其他平台”
“这个是违法的违反了9月1号执行的《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》中第二十四条利用服务协议或者规则不合理设定扣取保证金等规定”
是否违规我们这里不做讨论;
那到底是什么消息可以引得大家如此激烈的关注和讨论。
新一期618大促早已结束良久了,但似乎其产生的余韵却仍旧未消散。
从最直观的资本市场走势来看,自这一波618大促陆续开展之后,包括京东、阿里巴巴、拼多多等港美股股价就一改此前的上行态势,持续下滑至今。
事实上,早在活动举办期间无一相关热搜出现,以及活动之后有数据表示期间整体销量增速出现下滑,似乎都有说明曾经大旺的618电商大促活动,似乎已然走完了那个左侧向上的拐点。
然而,为何火爆了近16年的618大促为何在这一时点开始逐渐显现失去效力的迹象?
7,是一个神奇的数字。某种程度上,我们的人生境遇都是被“7”所统御:
倘若将财富阶段进行切割,22岁毕业为原点,我国平均初婚年来为29岁(28.67岁),正好是7年财富变化的周期;而35-36岁,正处于刚需购房年龄平均期,也是所谓中年就业瓶颈;两个7年周期后50岁阶段,儿女面临大学就业新一轮周期,自此形成第一轮闭环;57岁是中国实际平均退休年龄,财富增量和储蓄的关系再一次发生变化,形成一轮大闭环。
图:人生财富积累7年维度的各个阶段,来源:锦缎研究院
也就是说,对于一个普通人,财富转化代际大约就是7年一周期。市场经济作为以人为参与节点的活动,它的周期嬗变,亦因此紧密相连。
最近7年,对这一规律感触最深的行业,当属汽车与电商:过去7年间,与普通消费者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内,发生明显自然迭代转变的,就是这两个类目。
1966年,巴菲特在给合伙人的信中说到,他们上半年买了一家百货公司,这是有史以来合伙基金第一次买入一家公司的全部股份,这就是科恩百货。
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,科恩百货做了几乎所有的努力,包括配送服务、装了电梯、给顾客优惠,4年后还是不赚钱,最终只能将其出售。在巴菲特看来,经营零售业就是在打“移动靶”,而非固定靶,所以对射手来说难度系数非常高。
巴菲特复盘时总结道,零售业是一场让人疲惫的马拉松,每一英里都可能有新的咄咄逼人的竞争者奋力一跃超过你。
查理·芒格日后也对此进行了总结,“巴菲特害怕零售业,他是对的,零售业中曾经强大的一切都渐渐地消失了,合作伙伴离开了,零售有太多竞争对手,零售太难做了,他很担心。”
漫长的618终于将要进入尾声。
早在五月末,各大电商平台刚刚吹响大促的号角,出版业就先坐不住了,先有60家国内出版机构联合声明不参加一电商平台的图书大促活动,后有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、商务印书馆、中华书局、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等出版社通过单独发函等方式宣布不参加促销活动。很快,全国出版界的“抵制者联盟”增至近百家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一时间消费者 、出版社与电商之间的种种矛盾被摆至台面。然而,618只是一条导火线,这场“抵抗”也不过是一个缩影。这其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,出版业与电商平台之间的角力由来已久。尤其是近几年来,或妥协或抵抗、或主动或被动,出版业走向社交媒体,书出现在直播间,不打折的书消费者不买,原有的商业逻辑似乎早已被推翻。
但显然,在这场三方都看似有理的“博弈”中,暴露的是又不仅仅是“卖书之难”。电商平台“一视同仁”的价格战,是否适用于不同品类的销售体系?出版业一面拥抱互联网,一面难改底层逻辑,又多少显露出“难下牌桌”的窘境。
3月底,创维成为又一个入驻拼多多的国货老品牌,两个月后即将迎来在平台的首次618大促,这让运营团队的“备战”时间略显仓促。
大促开始后,创维尝试把重心放在了平台的百亿补贴活动上,没想到,彩电销量在一周内增长了两倍以上,一款43英寸的旗舰电视更是占据拼多多平板电视好评榜的榜首。
对创维运营团队来说,这无疑是个莫大的惊喜,“本来以为要错过今年拼多多的618大促了”。
创维并非孤例,很多品牌在入驻平台之初都是通过百亿补贴、秒杀频道打开了局面,随着合作深入,尝试并验证了更多元的产品、运营和营销策略。
大促期间,蒙牛、玛氏箭牌、Unny Club通过KOL种草等方式早早地为拼多多官旗引流,习酒、罗技、可啦啦、佛山照明则针对拼多多的客户属性,提前开发了专供平台的产品,纷纷在9亿客户中开拓更多的潜在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