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午夜两点钟的台灯下,我又一次对着空白的文档发呆,DeepSeek真的可以替代自媒体作者吗?
这已经是我开通个人公众号的第20天了,阅读量依旧在两位数徘徊,像极了窗外迟迟不肯坠落的槐树叶。

DeepSeek能轻松碾压绝大部分自媒体作者
直到某个飘着细雨的清晨,后台突然跳出条留言:”每天送完孩子上学都会读你的文字,像喝到了暖胃的小米粥。”
字句里蒸腾的热气漫过屏幕,模糊了我的眼镜。原来那些熬红的眼睛、磨秃的指甲,真的在某个角落开出了花。沁人心脾!
在我坚持更新公众号的第36天,我收到张特殊的图片。
医院走廊的蓝椅子上,戴呼吸机的姑娘举着手机,屏幕上是我的文章《等风来的日子》。
她说每次做雾化都读,文字里的阳光仿佛能穿透消毒水的气味。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写作不是单向的投递,而是两颗星隔着光年的遥相辉映。
看着图片,我心中感慨万千,眼泪情不自禁的夺眶而出!
有位退休教师常给我发手写信的照片,泛黄信纸上的钢笔字工整得像是印刷体。
他说,现在的年轻人,写字好看的不多了,但每次读我的文字,都能触摸到汉字的温度。
这些素未谋面的人,用最质朴的方式教会我:
真诚比流量金贵,心意比爆款长久。
我想,这就是文字赋予我情感的力量。
去年除夕夜,我收到一条语音留言。
留言的背景音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中年男人带着醉意说:”闺女走后,这是她生前关注的号。每次更新都像收到她的明信片…”
语音末尾传来压抑的抽泣,和远处炸开的烟花混在一起。
那晚我对着星空坐了很久,终于懂得文字为什么能够成为生命的延续。
如今,写作已经变成了清晨五点的习惯,就像侍弄一盆会开花的绿植。
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键盘,总想起那位每天听我文章的盲人按摩师——他说,虽然看不见春天,但能从文字里摸到花瓣的纹路。
原来每个用心写下的字,都是撒向人间的花种,总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,温柔破土。
现如今,写公众号与我而言,恰似一场生命的修行。
我在创作公众号的过程中发现爱、学会爱、感受爱,心灵也随之丰盈。
在这场文字与灵魂深处的对话中,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。
《人民日报》说:“写作应以自我生活为主题,以抒写自我心情开始。倾诉心灵,倾诉关于爱和生活沉重的足迹。
经历着坎坷的生命历程,舞动着自我的灵魂,它不是轻飘的文字,而是永生不息的生命文本。”
这段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!
今后我会在文字领域持续深耕,加大个人的学习投入,以更加丰满的输入,为关注我的读者输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文章!
这是一篇读者给我的投稿,说实话文章并不算长,也不算是特别惊艳,打动我的,是这些一个个由文字带来的温暖故事。
这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温暖和感动,是我们所有作者想要追寻的,也是我们创作的终极目标。
在这里,将这篇文章展现给大家,也希望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,都能遇到这样让人温暖的片段。
我们比不了大文豪,比不了百万级的作家,但微信是怎么说的呢?它说,再小的个人,也能有自己的品牌!
就像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,只有田间地头的那一抹绿是我们心灵的归宿一样。
在这数字文、AI创作的数码森林中,只有心头的感触,才是我们的心之所向。
在此,谨借这篇文章,与各位文学创作者共勉!
希望,我们都可以触发自己与文字共鸣的那一刻,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悸动。